索 引 号: | 000014349/2019-122372 | 信息分类: |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11-04-25 00:00:00 | |
文 号: | 汇府办发〔2019〕5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遵义市汇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遵义市汇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贵州省委、遵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贯彻落实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的显著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汇川区是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产业发展呈现新局面。三次产业结构由
——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广州路、珠海路、汇川大道、温州路、北海路、苏州路、沈阳路、遵义市图书馆、博物馆、汇川区行政办公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推进“城中村”和三大棚户区改造,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55%,较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完成造林面积2.5万亩,林权改革确权44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49%,中心城区绿化率达41.8%;完成了湘江河治理和高坪河污水截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遵义市北部新城污水处理工程、北郊水库库尾治理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高中阶段教育迅速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68.4%。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有效控制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显著成效。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人口计生工作长效机制,形成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坪山模式”,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15279元和5867元,年均增长13.5%和12.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各类保险覆盖面明显扩张,社会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深入推进“平安汇川”创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全面启动统筹城乡一体化试验试点工作。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组建了2个国有投融资开发公司和1个区级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四型机关”创建初见成效,网上行政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投入运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非税收入管理和“镇财区管”等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全面推开。医药卫生体制、户籍制度、文化体制、公用事业等改革有序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48%。进一步扩大开放,与成渝、贵阳经济区的交流合作和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和文化交流加强,五年共引进项目230个,累计到位资金118亿元,年均增速25%。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 ||||
指 标 | 十一五计划 目标 | 十一五年均增长(%) |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55.6 | 100 | 112 |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 15.1 | 15 | 14.5 | 15 |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 | [-20] | [-20] | |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 | 15 | | 27.1 |
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150 | | 182.2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 | 15 | | 15.7 |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 | [3] | [4] | |
五年转移农村人口(万人) | | [5] | [5]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4.5 | | 3.4 |
三次产业结构(%) | 4.8:46.4:49.2 | 4.1:49.1:46.8 | ||
城镇化率(%) | | 52 | 55 | |
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 | | 40 | 48 | |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 | | 15 | | 25 |
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 | 1-2 | 1.5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6 | 6.25 |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 72 | 72 | |
森林覆盖率(%) | | 40 | 49 | |
城镇建成区绿化率(%) | | 35 | 41.8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1.6 | 10 | 10.7 | 13.5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10.7 | 8 | 14.3 | 12.8 |
注:带[]为五年累计数。
“十二五”时期,是汇川区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的战略机遇期,面临较好的发展环境。世界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开始步入复苏进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国家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企业加快向西部扩张,东部沿海产业加快转移,有利于我们争取中央支持、借助省外力量加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培育和建设黔中经济区,有利于我们参与共建黔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大战略,全力推动“六个率先”,努力建成贵州发展一翼,有利于我们在“增比、进位、突破”中实现率先发展;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为汇川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注入新活力,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汇川区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三产经济加快走强,为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汇川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小的挑战和压力。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仍是汇川区的基本区情和面临的主要矛盾;产业内部结构不优,财源结构不尽合理,投资、消费、进出口协同推动力不强,“小城市、大农村”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利益协调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难度较大,社会治安和维稳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体来看,机遇空前,挑战严峻,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加速发展中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区、城市立区、三产活区、开放兴区”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大力提高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切实改善民生,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力打造实力汇川、精品汇川、人文汇川、效率汇川、和谐汇川,在“增比、进位、突破”中实现率先发展,显著提升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加速发展,就是要使汇川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历史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全省经济强县排名中晋升1-2位,加快形成遵义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引领中部片区快速崛起和遵义市提速赶超。加快转型,就是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向全覆盖、社会化转变,推进社会形态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推动跨越,就是要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经济总量迈上重要台阶、人民生活质量跃上更高水平。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开放发展。把扩大开放作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
——协调发展。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攻方向,着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支撑,继续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创业、创新、创优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持续发展。把增强可持续发展作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共享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根本目的,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经济加快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实现27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三年翻一番、突破350亿元。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7%、21 %、2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以上,其中一般预算内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74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2%以上。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2∶46;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0%左右;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到40%;力争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0%左右。
——发展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建制村通油路100%,自然村通公路100%;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0.9亩。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左右;人才资源总量达4.35万人。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明显。能源消耗总量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上级下达的指标范围内;石漠化治理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以上,中心城区绿化率提高到45%以上。
——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公共服务主要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3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万;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0.22人以下。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4%;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开放型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
专栏2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
类别 | 指 标 | 年均增长(%) | 属性 | |||
经 济 增 长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12 | 278 | 20 | 预期 | |
﹟第一产业 | 4.6 | 6 | 7 | |||
第二产业 | 55 | 144 | 21 | |||
第三产业 | 52.4 | 128 | 20 |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9.1 | 24 | 21 | 预期 | ||
﹟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 5.3 | 14 | 22 | 预期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48.2 | 258 | 40 | 预期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49.4 | 133 | 22 | 预期 | ||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亿元) | 35.5 | 191 | 40 | 预期 | ||
经 济 结 构 | 三次产业结构(%) | 4.1:49.1:46.8 | 2:52:46 | 预期 | ||
规模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8 | 50 | 预期 | |||
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 | 36 | 40 | 预期 | |||
城镇化率(%) | 55 | 65 | [10] | 预期 | ||
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 | 48 | 60 | [12] | 预期 | ||
基础设施 | 建制村通油路率(%) | 93 | 100 | 预期 | ||
自然村通公路率(%) | 90 | 100 | 预期 | |||
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亩) | 0.6 | 0.9 | 预期 | |||
科技创新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45 | 50 | 预期 | ||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 1.5 | 2 | 预期 | |||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 3.4 | 4.35 | 预期 | |||
资源和环境 |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20] | 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内 | 约束 |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内 | 约束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内 | 约束 | ||||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内 | 约束 | ||||
森林覆盖率(%) | 49 | 53 | [4] | 预期 | ||
城镇建成区绿化率(%) | 41.8 | 45 | 预期 | |||
人民生活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5279 | 29420 | 14 | 预期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5867 | 11300 | 14 | 预期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 4 | 预期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0.5 | [3] | 预期 | |||
社 会 事 业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6.25 | 6.85 | 预期 | ||
人均期望寿命(岁) | 72 | 73 | 预期 | |||
千人卫生床位(张∕千人) | 1.8 | 3.05 | 预期 | |||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68.4 | 75 | [6.6] | 预期 | ||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 2.4 | 3.5 | [1.1] | 约束 | ||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92 | 95 | [3] | 约束 | ||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 | 0.28 | 0.22 | 预期 |
注:带[]为五年累计数。
第四节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遵循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互动、优势地区优先发展的思路,按照一个核心经济圈、一条绿色产业经济带、四大工业园区、五大商圈的空间布局,着力壮大汇川区经济总量,提升综合竞争力,使之成为黔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圈要素集聚的连接点、黔北经济发展的核心极、遵义中部崛起的新高地及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之一。
——一个核心经济圈,即以主城区为中心,将发展空间向高桥、董公寺、高坪方向拓展,突出发展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为重点的新兴工业和以商贸流通、住宿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休闲娱乐、旅游、现代物流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努力建设好国家级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使之成为遵义市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条绿色产业经济带,即依托通道条件,以板桥、泗渡、高坪北部为轴线,东向辐射团泽,重点发展红色旅游、人文古迹旅游、休闲避暑旅游及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等旅游产业和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现代农业,加快建设泗渡-板桥新农村“示范带”,力争形成新的经济发展轴。
——四大工业园区,即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开发、集约发展”原则,强力提升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能增量,继续拓展外高桥工业园区、董公寺工业园区,高标准建设国家级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坪工业园区,加速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构建产业大发展平台。
——五大商圈,即进一步拓展港澳商圈、广珠文化商圈、长沙路汽贸商圈,加快规划建设高桥综合商圈、董公寺物流商圈,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连片繁荣、颇具竞争力的商圈品牌。
第二章 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按照“骨干企业带动、工业园区承载、政府服务保障、全面创新发展”的思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以传统优势工业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优势资源转化,延长产业链,在完善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努力把汇川区建成贵州省装备制造业核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到
第一节 振兴做大机电装备制造业
充分发挥贵州航天科工集团和贵州航空集团两大军工基地人才、技术、产业基础优势,推进军民结合、军地结合和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挖掘区内市场力度,积极承接重庆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拓展区外市场,大力发展家用电器及零部件、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及成套设备等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扶优扶强、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发展一批名牌产品,做大做强国家火炬计划遵义军转民(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促进装备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较大发展,培育成为汇川区的支柱产业。
专栏3 机电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年产300万台海尔冰箱技改生产线,海尔南方基地建设。
汽车及零部件→年产20万台成功汽车制造生产线及发动机生产线建设项目,年产1万套上汽依维柯高档服务车车桥生产线,重庆红岩重型汽车车桥生产线,HG
工程机械及零部件→铝工业成套装备,超临界萃取装置,铝电解槽槽况监控装置,超临界CO2干洗机,药芯焊丝成型成套设备,叶轮压气式矿石浮选设备,茶叶机械设备,烟叶烘烤炉设备,自动化节水灌溉系统等。
其它装备→贵州天义年产2万台电梯技改生产线。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工业